作者:姚雪嫣
指导教师:郭开鹤
WeChat
抑郁是一个长期的话题,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十分常见,也将一直存在,而它是否会缠上我们则取决于很多因素。许多抑郁患者都在受抑郁的困扰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去就医,并都是因为以为症状会自己消失,这都是源于对抑郁的不了解。
本次尝试从表达角度,开始探索从认知取向进行缓解的途径,探讨了在动力低下的抑郁状态下进行信息的有效传递的可能性、表达的缓解作用以及如何引导表达。对艺术表达的专注,可以阻止消极认知在脑内进行的恶性循环防止状态恶化。漫画在绘画表达之上,多出了时间概念和文字,可以更好地兼容叙事型疗愈的表达需要。
正在经历抑郁或有罹患风险的人在表达的自我探索过程中,有缓解症状的可能。通过引导式创作或许能成为创作疗愈的一种新角度。同时,也考虑到了为无绘画基础的人群的创作表达设计一些可能的引导方式。
根据连续的观点,抑郁的症状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常体验到,而症状是否会持续则取决于很多因素,症状持续又会进一步导致症状加重。
关于抑郁的理论,最常讨论的是生物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我将在其中寻找较为可控的抑郁诱因,作为研究的对象。在生物学理论内,基因因素无法后天改变;神经递质可以通过服用药物调节;大脑功能异常则会受长期心理状况影响而发生改变。心理学理论内的认知行为理论旨在转变消极的认知。上述因素里面的可控因素为用药调节神经递质同时改变消极认知,如果之后心理状况好转后,大脑功能异常也会慢慢得到改善。
艾伦·贝克认为抑郁者通过消极认知三联征来看待世界:个体总是对自我做消极评价、对以往经验做消极解释、对未来做消极预期。因而他们在思考时会犯很多支持其消极认知三联征的错误,例如忽视好的事件好的方面,夸大负面的方面。消极的思维方式既是导致抑郁的原因,又使抑郁的症状得以持续。
另一个认知理论叫思维反刍反应风格理论,这个理论更关注将思考的过程作为导致抑郁发生的原因,而不是思考的内容。一些人在悲伤、忧郁和沮丧时会专注于自身感受,即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以及悲伤和绝望。然而这些人并不采取措施来消除产生这些感受的原因,而是继续陷入对抑郁的思维反刍之中,导致抑郁症状的进一步加重。
长期处于抑郁状态的人,注意力集中能力会减退,且缺乏行动能力。当我们想要向他们传达信息时,如果使用直接文字展示的方式,或几张图片配几段文字的方式,其实阅读负担相对而言还是有偏重的可能,导致阅读中止。于是我想寻找一个适应抑郁状态时的认知的能力的表现形式,让认知的输入更加易接收。
《内部公司》
尝试创作有趣味性且简单易懂的漫画,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抑郁成因。目的是让人不再因被羞耻化的心理问题而害怕去想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从而积极寻求帮助。
以“将莫名的抑郁症状理解为待遇太差而离职的员工”为核心设定,以大脑里面各个部门的协同工作日常和与离职员工的战斗为主要剧情,讲述抑郁的成因和与抑郁战斗的过程。 纸质媒介下做成了类似卷纸的外观,试图强化漫画的轻松度。
![]() |
手工拼贴本
为了让不具备绘画基础的人也能进行得到创作表达带来的舒缓效果,我想让人能够使用现成的材料,并有已经完成的作品作为创作参考。最终选择了拼贴的形式。
用纸和各种材料混装而成的手工本,里面有几张已完成的拼贴作品供参考。混装的材料里使用了文件袋,所以拼贴素材可收纳在本子里,方便取用, 随时随地,想拼就拼。
情绪记录画册
创作能在胡思乱想症状发作时分散注意力,防止自己在大脑里不断强化不合理的消极信念而加剧痛苦,同时也有表达的舒缓作用。
画面内容并非这一部分的重点,而是表达本身,所以缩印并制成了迷你册子,仅作为记录。(建议不要仔细看
本次尝试不一定具有普适性,感到不对请寻求医生帮助。就当体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