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覃怡雯
指导教师:张国珍
联系方式:微信:745421295
《达古达楞格莱标》作为一部记录德昂族创世神话的诗歌,全文由五部分组成,共5263字,描绘了德昂族祖先的创世图景。做为德昂族唯一被发掘整理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古达楞格莱标》在展示德昂族文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由于传唱人的消失,传承人的减少,越来越少人了解,知道这部德昂族文化智慧的结晶。我根据《达古达楞格莱标》所描写的德昂族创世故事,创作了与诗歌相对应的十幅插图,一个动画,希望能通过这种方式,将“看不见”的《达古达楞格莱标》变为可见,从而帮助德昂族文化更好地传播与发展。
德昂族,也称“崩龙族”,是中缅交界地区的山地少 数民族,有自己独有的语言。
德昂族创世神话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2008年收入我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项目类,序号552。全诗共556行,最早的汉文版本发表于1981年《山茶》第2期,是长篇的韵文体叙事作品,由保山潞江坝的德昂族艺人赵腊林演唱并翻译,时任德宏州州委宣传部干部陈志鹏同志整理。通常《达古达楞格莱标》的传承是在传统社区盛大集会时以说唱的形式进行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但到21世纪以后,仅剩下李腊翁唯一一名继承人,且李腊翁于2017年初去世,传统意义上的传承人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政府统一培训的传承人。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文化与智慧的融合与展现,通过口头阐述、舞蹈、表演、传唱或表演形式所展现的文化元素。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展现形式为“非物质”的,也就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特定的传承物(文字记载、画作、手工制品等),通常只能由传承人通过口承文学、音乐演唱等形式进行传播与传承,这使得在当今社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传承变得异常困难。
而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三个问题,一是传承人减少,二是交通和语言障碍,三是受众减少,这使得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很好的传播。
出于对《达古达楞格莱标》内容的喜爱,以及希望更多人了解这部属于德昂族的创世史诗的心情,我决定用插画和动画展示其内容。
我的毕业设计旨在将以文字记载的《达古达楞格莱标》视觉化,用插画和动画描绘德昂族创世场景,让冗长的文字以更直观,更生动的方式展现,让德昂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古达楞格莱标》能够拥有新血液,从而更好地传播与发展。

我在设计之前,对德昂族文化特色进行了研究与考察,分别从服饰与色彩、女性的力量、德昂族上午的茶文化以及德昂族水文化四个方面调研,结合《达古达楞格莱标》的内容,确定了作品颜色、画布以及图案。
- 颜色选择 -

《达古达楞格莱标》共分为五个章节,我用绿色、黄色、红色、蓝色、黑色分别作为每一章的主色。
属于第一章插画的选色主色调是绿色,第一张主要内容是德昂族人们由茶叶幻化而来。而绿色象征着茶叶和生命。
第二章插画的选色是橙色,橙色有光热之感,也有迸发的生机。在这一章中,大地终于有了光的照耀。
第三章的选色是红色,红色作为德昂族服饰的主色之一,又代表着勇敢。在这一章中德昂族男女与恶魔战斗。
第四组中的插画,我用蓝色作为主色调,这章中描写到德昂族人民用血和肉换来大地的生机勃勃,还有德昂族兄弟姐妹们团聚的爱情之美。
最后一组的两幅插画我用黑色作为底,但其实是颜色最为丰富的两幅。黑色意味着绿、黄、红、蓝、白的最后结果,它承载着多彩的德昂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容一切又是一切融合的和平展现。
- 画布 -

画布的选择上我选择了用圆形的画布,在德昂族的文化中,腰箍作为女性服饰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也承载着德昂族的历史与文化,圆形的画布也象征着腰箍。同时,《达古达楞格莱标》作为一部神话,内容大多是虚构的,而圆形画布也有“窥镜”之感,能创造画面与观众的距离感。除了画布以外的的地方都为黑色,也能增加画面的冲击感。
- 图案选择 -

图案选择上,我用了平面的,以彩色线条勾勒以色块组成的插画图案。在大多数的少数民族的插画中,都采用这种形式,例如傣族的版画和藏族的唐卡。我想让我的插画更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并充满张力。










![]() |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
漫画 想法 纽约生活
